您所在的位置:即墨信息港 > 即墨乡镇 > 环秀街道

微雕浓缩“大千世界”,即墨环秀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

发布:2024/6/7 8:44:35  来源:即墨信息港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时间的河流中,有一些人和他们的技艺,犹如璀璨的明珠,虽经岁月沉淀,仍旧熠熠生辉。即墨区环秀街道西兴家疃村傅家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付文学、付文文姐妹就是这样一对非遗姐妹花,她们用一双巧手,在方寸之间雕刻出大千世界,传承着家族的艺术瑰宝,守护着这份非遗文化的精髓;她们更新作品“画风”迎合年轻人的消费“口味”,让这项传统手工艺不断散发新魅力。近年来,她们举办公益课,开展非遗宣讲,让更多人体验非遗制作。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姐妹俩被青岛民俗学会授予非遗技艺大师。

坚守,让祖辈的手艺传承

葫芦谐音“福禄”,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傅家葫芦雕刻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选用3年以上的葫芦为原料,以葫芦作纸以刻刀作笔精绘细描,经过定题材、打稿、雕刻、调整、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十余种刀法,全部手工精制雕刻而成。作品形象逼真,表面高低起伏,画面感强,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即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傅家葫芦雕刻到了付文学、付文文这一辈已经传承了五代人。如今从事葫芦雕刻的艺人日渐稀缺,有的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弃刀多年,技艺精湛且能推陈出新者只有极少数人,傅家姐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十几岁时就能独立创作完整的作品了。“别把祖宗的手艺给丢了。”上世纪90年代,出于个人爱好、家族技艺传承使命感等原因,她们从父亲傅正松手中接过刻刀,全面继承家族雕刻技法,牢记传承雕刻手艺的使命,沉下心打磨技艺,用指尖与葫芦“对话”。

姐妹俩在即墨古城开的展销店里,葫芦雕刻作品摆满了每个角落,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和智慧。说起葫芦雕刻的技艺,姐妹俩侃侃而谈:“为了让葫芦色泽均匀,光是晾晒就需要三个月,雕刻的工序就更复杂了,把葫芦选好以后,再看想要什么图案,根据图案和葫芦的大小再画图按照葫芦形态确定雕刻题材。用铅笔描画图样打下底稿雕刻,再对图案中的细节部分打磨处理,最后整体打磨抛光。从打底稿到细节处理,大约需要刻十几万刀甚至是几十万刀,葫芦表面又滑又硬,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

“咱这葫芦雕刻,要有耐心,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简单的图案一般一两天就完工了,像这种带浮雕的复杂的图案,雕刻得一个星期,不能求快,关键要做到细致,做到完美。”付文文表示。



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

采百家之长,方能精益求精。姐妹俩先后拜聊城东昌葫芦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峰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玉成为师,他们也给予了姐妹两人葫芦雕刻方面的悉心指导,让她们对刀具的用法又有新的理解,构图愈加缜密,艺术风格更与东昌葫芦雕刻的传承结合,学会了密雕手法和剜刀的多种使用方式。

她们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葫芦雕刻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非遗'应该更有人间烟火气,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付文文、付文学姐妹注意到传统雕刻技艺复杂且昂贵,不太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风格,她们从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尝试用时尚化的视角创作产品,比如将葫芦做成镂空葫芦灯、雕花葫芦茶叶罐、葫芦乐器等文创产品,设计出时尚单品葫芦手链和搭配不同穿衣风格的葫芦配饰等,在美观的基础上让葫芦雕刻作品更具实用性,让曾经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圈粉”了一批年轻人。

在题材内容上,傅家姐妹同样广开源路,以写实性的人物花鸟虫鱼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以民俗、国画、国粹京剧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有珍藏价值。她们在葫芦上刻画“冬奥”“敦煌文化”等社会热点内容呈现时代巨变,产品拓宽了消费群体,有了更多应用场景。

目前,她们已创作作品3000余件,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葫芦雕刻系列》荣获“好客山东”2016年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活动优秀奖;《吉祥如意》荣获第二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葫芦雕刻系列》作品被中国桃文化博物馆收藏;《吉祥葫芦系列》荣获“好客山东”2018年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展活动优秀奖;《宝瓶》荣获2020年中国天津荣大花卉首届葫芦文化节铜奖。她们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销往欧美多个国家,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为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广,让非遗文化进入更多人视野

如今,父亲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创作,这一辈的传承就压在了她们自己身上。在接过长辈的衣钵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姐妹俩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她们在社区、学校举办公益体验课和讲座,定期开展非遗文化宣讲,连续13年免费教授小朋友葫芦雕刻、葫芦彩绘,和研学机构以及多所中小学携手授课数百次。2011年,傅家姐妹在即墨城西成立葫芦雕刻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教小朋友;2013年她们成立文静绘画工作社,面向社会开公益美术培训班,教授小朋友绘画,启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传承民族传统艺术;2017年她们在即墨古城开设了展销店,开办葫芦雕刻DIY体验与非遗研学公益课,通过亲手制作与互动,让年轻人和小朋友体验,目前,跟随她们学雕刻的学生已经有500多人,成为即墨古城旅游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2022年墨城傅家葫芦雕刻入选即墨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墨城傅家葫芦非遗工坊墨城傅家葫芦雕刻入选即墨区第二批非遗工坊认定名单。傅家姐妹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制定了《傅家葫芦雕刻五年保护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万元,专门用于传承人教育进修、开展培训。“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让葫芦雕刻作为即墨的文化标签,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付文学说。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一颗小小的葫芦,承载着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文学、付文文身上流露着强烈的传承葫芦雕刻、发扬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她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葫芦雕刻的队伍,这门传统手艺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Copyright © 2003-2009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